close


        最近正在看一篇由巴黎第八大學教授Stéphane Bonnéry的研究成果,這篇文章其實是一個大型研究中的小組成果。該研究主要探討國中階段的學習成就低落學童,他們之所以在學校無法獲得成就感,進一步脫離學校教育的主要原因。
   
        該研究提出一個很主要的關鍵點:從CM2(小學階段最後一年)到6e (國中階段第一年) 這個過程,是學生最容易發生適應不良、學習困難等問題,進而脫離學校教育。而該研究採多面向的探討,包括學校、教師、班級、甚至教師與學生的語言等,都是造成學生挫折的因素。
談到認知層面與學校層面的中輟。文中提及,最常見的就是在學習上的挫折進而造成學生的放棄。然而,這樣的挫折並不能單一的從學生的學習能力上來評估。針對這樣普遍的看法,此研究提出幾項反駁:

1.當學生不願意上學或對學習失去興趣時,其背後包含了複雜的原因,然而學校通常以簡化其成因而以單一的層面:『去社會化』來解釋學生的行為。把退學的結果歸因為學生的家庭、個人因素的影響。然而這樣的說法並無法解釋『身處於正常班級的學生卻有相同困境而退學』的案例。事實上,有研究指出一般家庭出身的孩子,其中輟率上升的幅度比藍領階層出身的孩童還高。因此,『去社會化』的標籤忽略了這個層面而簡化為個人學習問題。

2.其次,以社會學的觀點來分析學童中輟時,常常陷入『文化不利因素』的因果循環結論。把學童的出身和未來發展套上宿命論及因果關係的聯繫。

        然而,以上的歸納都把中輟的原因歸結在學童本身及其家庭,卻很少把中輟歸因於學校制度本身的影響。事實上,若絕大部份的中輟學生都出生於一般家庭的話,更要注意的是這些學習困難並非只出現在中學階段,而是從小學階段便不斷累積的成果。而面對這樣的推論,我們更要了解為什麼一般家庭的學童中輟率高於其他?

3.最後一點,這是將中輟學習歸因於個人或家庭因素的推論中是無法發覺的,即教師在中輟過程中所應負的責任,包括:教師的教學方式乃直接受教師培育機構、教師手冊、學校機構的指示等所影響。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hrek 的頭像
    shrek

    返航地球,做個幸福的地球人也不錯

    shre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