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3.14
10,35 分組上課(英文/數學)
學生M上次對老師的態度實在太差,昨天因為另一個女生S經痛請假,她一個人落單,便找機會跟她閒聊,而我不斷稱讚她的英文能力比其他學生更好,而她也不假顏色的表態對英文老師的不滿,但是我告訴她,跟老師作對了40分鐘對妳有什麼好處,妳除了氣呼呼之外,妳還會喜歡練習英文嗎?
而今天M的態度異常平靜,即使這一組其他三個男生都被老師念到臭頭,全部輪流被叫進辦公室跟輔導員談,而M學乖了,冷眼旁觀,等老師罵夠了回到課程上。
學生L的態度則是比較消極,他之前都採取旁觀的態度,今天也是如此,前半節課他還能忍受,但期間被颱風尾掃到之後,他便放棄當無聲音的人,態度開始強硬反抗老師的指責,氣得老師最後說她馬上要打電話給L的娘~~~但是老師B跟老師O則覺得似乎小題大作~~~
簡單來說,英文老師的態度真的是太嚴謹,他們只能教「嚴肅」的學生,而對於習慣搗亂,不容易集中注意力的學生時,他們並沒有辦法「理解」這樣的行為,也無法「忍受」搗亂課堂秩序的反應。課堂就在老師和學生不斷衝突與拉扯之中,迅速的過了一堂課。
課後英文老師不斷的說,剛剛上課哪些學生不行,要馬上打電話跟家長聯繫,B跟O只能在旁邊點頭無言的附和,但我知道他們其實是打從心底的不認同。這些想法在我剛開始觀摩時他們就已經告知我,而經過幾次的英文課觀察之後,問題更加明顯。
老師O私底下跑來問我的觀察,我直言不諱的告訴他們,我是完全站在他們這一邊,因為對這類學生的教學,一昧的壓抑只是增加他們的反彈,平常在學校已經接受到這麼多的壓迫與忽視,來這裡他們也期望得到不一樣的對待。簡而言之,增加他們的學習動機才是最初也是最主要的一步,這些他們都曉得,也盡量能做到,但是年紀稍長的老師,無法坐視不合乎「理想學生」的行為出現在眼前。使得英文課成為一個負面的教材,老師反而要收拾英文課後的殘局。。。
建議:若英文老師持續不斷的影響「中繼班」的教學,建議能全部採用「電腦教學」,讓學生在電腦上自主學習,老師成為「輔助者」。或許她對課堂的掌控更為容易,也更不會只忙著訓學生,而不教學生。
2007.05.23
休息時間,學生還是窩在教室裡頭,老師O說:「第一堂課一切順利,希望接下來的一個小時能平安度過」。
10,40 廁所出現一堆「木屑」,又出現老師要求學生,學生置之不理的狀態。不過最後「始作俑者」Malike妥協。老師們「感謝」他的配合。
10,50 英文老師登場,這節跟著上英文的有Da, Gi, Re三個男生,連Brigette都要出場幫忙,不能放任何一個學生「落單」,否則學生很快就搗蛋。英文老師坐在Re和Gi中間,G本來就可以慢慢學習, R則一直被老師唸,他後來乾脆把電腦螢幕轉開,以免老師看到螢幕後繼續念他。
老師B則陪著D慢慢進行機上作業。
11,40 大家表現雖然偶有插曲,但大部分都很正常。課程進行告一段落,學生開始要求來個小小的休息。
英文老師開始填寫今天的學習評估表,D和R則進進出出,甚至往另一頭丟紙屑來干擾了另一頭數學課的進行,經過英文老師的「告狀」,老師O干涉了D和R的行為。但是R開始哇哇叫說:「不是我啊,他沒看到是誰,為甚麼就說是我。。。。」反正沒有抓到現行犯,學生就抵死不認錯。
由於二邊同時上課,中間只能隔了活動板當臨時隔間。之後D不斷的干擾隔壁的上課,發出怪聲,丟紙屑等等,老師O再次訓斥並要求停止如此行為,但 D大聲回嘴說:「不是我幹的」。只是這次老師看的清楚,因為從玻璃反射可以清楚看到對面。但是R還是不認錯,甚至開始揮拳表示自己的不滿,老師O則越講越 大聲,英文老師也跟著幫腔,結果D反而對英文老師說:「我沒跟你說話,你閉嘴...」之類的。英文老師聽了更生氣,而老師O也從隔壁衝過來。「出去~出去 ~你現在就離開教室!」兩名老師同時對著D吼。
D則說:「我不要,為甚麼要我出去,我又沒幹嘛」
「你沒有幹嘛?你揮拳威脅老師,還對老師粗言頂撞!」O繼續吼著。
此時D的聲音有點慌了,他開始找其他方法轉移:「我要拿我的腳踏車」。「我幫你拿,你出去!」O立刻回說。
D被擠到門口邊,又想進來:「我要打電話給我媽」。
O則試圖把門關起來:「你放心,我們會打給她!」
最後門緊緊關上,只看D在外頭嘴巴動個不停,卻聽不到他唸什麼~~~
很明顯的,這次的衝突點在於老師無法繼續忍受學生們放肆的行為。連續三天R和D對老師的指示不斷忽視,甚至嘲弄,老師們的確很挫折。即使老師們不斷奉獻出他們的耐心,但是學生們無法領會,也絲毫不在意。
反觀學生,D和R在跟老師進行所謂的「衝突」時,其實轉頭瞬間都在偷笑。他們只是在「挑戰」,只是「表演」給其他同學看。當學生人數越少,這類 的情況也越少,學生多的時候,那種表演慾望就浮現。在老師面前大聲吼叫,這對他們來說是一個「英雄主義」的表現。老師們基於「保護」的立場,只好不斷退讓,但是當他們越來越過份時,所謂的「玩火自焚」大概就是如此吧。
看著D在門外慌張的眼神,R在事後沉默的反應,教室內的小霸王只是學生的衝動反應,等到事情真的嚴重了,他們後悔已經來不及了。
只剩下一個月左右的課程,D如果被中繼班「開除」,應該也回不去原來的國中就讀。現在要等老師們召集D的父母與校長進行商談才曉得最後的處置結果
最後一天待在中繼機構,老師們聚在一起開最後一次會議。老師把學生的成績及表現評估分別呈現給在場的老師及校長,並一一給予評語。然而,大部分的評估大都和學生被「踢」出學校時得到的評語一樣。能力差的一樣能力差,有行為不良的也沒改正。那中繼機構到底在「補救教育」上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其實是一個垃圾桶,裝那些沒有學校要的垃圾學生,等到他們16歲之後再倒到社會上。」這句話得到任教中繼機構老師的認可。
----------------------------------------------------
台灣在中繼機構上有「高關懷班」(全時制或部份時制);民間機構的中繼學園;以及針對特定身份學生所規劃的「慈輝班」等等。當然,中繼機構也有本身的理想,幫助學生重新融入校園及社會。然而,這些「職業課程」或「育樂課程」的目的在於幫助學生們「發覺自身價值」,還是吸引他們不繼續逃學,願意留在學校,以免增加學校的「中輟生比例」?「中繼機構」成立的教育意義到底為何?理想跟實際的差距如何彌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