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主題:L’analyse de la prise en charge du décrochage scolaire en France et à Taiwan.
前言:
05年以這個研究主題就教於指導教授時,她一臉愕然:妳怎麼會想要來法國研究這個主題?事實上,「中輟」這個主題一直是近年來法國教育社會問題中常常被挑起來討論的話題。前年發生的郊區少年暴動,學區制度的變革等等,往往中等教育的「績效」就被拿來檢視。尤其是在為數不少的長期處於學習不利地位的學區中,義務教育對青少年來說似乎缺乏強而有力的動機。即便法國政府努力在學校內(教育優先區)及學校外(職業訓練)等方面提供幫助,然而每年仍有為數不少的學生在義務教育結束之前便離開學校。
參考Serge Michalski及Louis Paradis的著作:中輟(Le décrochage)。作者認為學生會中輟的原因非常多元,學生本身的問題,家庭的因素,學校的教育政策,老師的教學等等,綜合而論可以分為10點來討論:
1. 家長在孩童生命中缺席;父母離異或早喪等等,不論是單親家庭或隔代教養,都會造成父母喪失其在孩童生命中應具備的角色。
2. 父母缺乏對孩童學業的關心與參與;孩童是否適應學校生活,家庭作業是否如期完成,學校課程的內容討論等等。
3. 因家庭關係分裂或經濟狀況不佳所衍生的問題;
4. 過多的試驗式教育的實施,使得學生成為實驗白老鼠而無所適從。
5. 學習不利的學生在融入正常班級後缺乏適當的支援;
6. 教師缺乏教學熱誠;
7. 官方的課程學習評量及學生學習困難所產生的衝突;
8. 學生個性懶散,不願意努力;
9. 學生個性上容易放棄;
10. 學生有行為偏差的問題,缺乏教養。
是否一個具有普世價值的教育系統就理應適合所有人?我想這個問題是絕對否定的。我曾經訪問參與中繼班課程的學生,他們的答案都一致:趕快工作就會變好。又有一天,我坐上開往郊區的火車,某一站上來五名穿著「時髦」的年輕人,邊大聲喧嘩邊尋找座位,最後他們大喇喇的坐在我後方。大概30分鐘的車程,我一路聽著他們用著旁若無人的音調聊天。
「對我來說,唸書毫無意義可言。」
「對啊,我寧願去工作!」
「我有個朋友,他國中畢業後就去哪裡工作,一個月可以賺xxxx....」
「對啊,我姊的朋友也是在做什麼什麼,一個月就有xxxx」
從頭到尾,他們談論的就是「畢業等於失業,不如早點找工作」。即使法國失業率仍接近8%,即使僅有國中畢業學歷者失業率高達25%,他們還是興致勃勃的認為,到處都是機會。
然而,他們喪失繼續學習的動力,是因為他們認知到這個社會的現實,高學歷不等於高就業,就算大學畢業也得窩在家裏等待機會?還是他們從家庭、學校、師長父母等處得不到學習的成就感,所以他們對於「教育」喪失了期待?
如果答案是前者,那他們很明確的知道自己將在這個社會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但是,如果是後者,那他們因為在學校所扮演的角色不受重視,所以他們「逃」到一個容易接受他們的理想世界中。只是這個世界真的如他們所想的這麼美好?
一個出身於郊區的法國人告訴我,對這些不屑普世價值的年輕人來說,他們擁有一個屬於他們自己的世界。求學、就業、結婚、生子等人生步驟,對他們來說這是「普通人」的世界,他們在另一個世界自立為王,有他們的規則跟理想。
然而,不是每個學生都曉得自己該扮演什麼角色。被學校「踢」出來的他們,無論是被迫抑或自願返回學校之中,他們仍扮演著「學生」的角色,而學校該怎麼辦?只是當個趁職的「保母」,讓他可以平安度過義務教育,然後完成政府賦予「義務教育」的任務?還是幫助他們不再恐懼學校、排斥老師、排斥學習,重新拾起對於「學校教育」所代表的真正意義?
中繼教育機構的理念與實際
「中繼班」的成立即擔負後者所賦予的任務。依照法國教育部所宣示的「中繼教育機構」的定義,其對象為在學校遭遇學習困難而被邊緣化的中學生,實施一短期的補救教學。其目標在幫助這些學生重新適應學校及社會。學生參與中繼機構的補救教學,可以幫助他們確立自己未來的生涯規劃:重新回到升學進路或選擇職業進路;讓學生重新融入學習環境。
綜合而論,中繼機構的成立在於提供一種「不一樣的教育方式」,適性規劃的個人生涯進路,將教師、教育輔導員、社會工作者等相關人員的關係更緊密的結合。而所有的措施跟改革都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幫助學生完成社會化的目標,並擁有一般程度的基本知識。
基於此,我在05/06及06/07學年度,參與大巴黎2所中繼機構的教學,近距離觀察中繼機構的運作。從學生進入此班級的原因,老師的來源,教學方法與一般中學的不同,教育輔導員的任務,學生的反應及衝突,學生經過短期的中繼機構補救教學後的成果。
事實上,即使面對中繼機構的「定義」及「理念」,在實際的執行層面仍有很大的差距,接下來我呈現幾則在參與觀察中所撰寫的紀錄:
2006,05,02 跟Cypora碰頭之後,她便帶著我離開「學校」,前往「班級」?!
原來這間「中繼班」設在學校之外,借用原本里昂信貸銀行的舊辦公室,把它整理成二間教室,一間茶水間,一間簡單的接待室及廁所。
這學期有10名學生在此就讀,C在今天之前曾說過,今天應該會平安度過,因為最難搞的學生參加工作實習去了。
不到10點便進入班級,四周非常安靜,幾乎沒有「校園」的感覺。
桌上攤著一疊「學習紀錄單」,記載每個學生在該週上課表現及出席狀況。
快速瀏覽了一下,印象中僅有少數學生「全勤」,大部分或多或少都有缺席的狀況,至於遲到30分鐘以上是司空見慣。看來老師們必須花不少時間來「追蹤」學生的行跡。接著見到另一名男老師Kerkouche,他負責數學課。以及一位年輕的「助教」。騎著重型摩托車前來,著實讓我吞了不少口水。「助教」的工作性質大部分是幫助老師處理學生問題,以減少老師因學生行為干擾而拖延其他學生的學習。此外,助教也必須隨時注意學生的行為,包括下課時間也要在外頭陪伴學生。
與學生的第一次接觸
首先來到教室的是Sabrina,含著根棒棒糖慢慢晃進來。5分鐘以後,三個大男生 Laid, Yassine, Abdelmadjid一起進門。在正式上課前也只有這4名學生出席。三個大男生一開始便聊起前幾天巴黎及里昂那場法國盃冠軍足球賽。手舞足蹈,口沫橫飛,似乎他們都在現場觀看這場刺激的比賽。當Cypora站在講台時,學生的態度並不像在「正式教室」裡頭上課,一下起身去上廁所,一下翻翻老師講義找自己的學習評量。C只好不斷出聲制止學生各式各樣的行為。
出席的學生分為二組,分別參加數學課及「國文課」,下一節則互換。我一開始跟著C上法文,Katia, Julien, Laid及Rafik,僅有Katia一名女生。她就像其他法國小女生般,打扮流行,妝也上的不少。蹺著二郎腿晃啊晃的,一副無所謂的模樣。
觀察心得:C在面對這些孩子時,就像帶領一群幼稚園學生一樣。這不是說學生的心智表現像是幼稚園般,而是老師的態度必須像幼教老師,溫和且漸進的教導,對於學生任何正面的反應,必須立即且不吝嗇的給予正面回饋。反之,對於負面反應也必須即時做出適當的反應。
C的課程先讓學生進行簡單的練習:透過一篇短文讓學生練習判斷文章是自述還是他敘?是否使用第一人稱?文章的主題是甚麼?文章是虛構還是事實陳述?敘述時間為現在或過去?在簡單的判斷之後,進一步讓學生瞭解「小說」及「自傳」體裁的差別。並讓學生透過搜尋字典找出恰當的定義。
在課堂進行時,C數次詢問是否有學生願意唸幾段文章,男生們都持續低著頭,而Katia「被迫」唸了幾次,每一次都在念幾句之後便出聲抗議:「我唸不下去了,我沒辦法唸啦!」C則鼓勵她慢慢來。而觀察Katia朗讀時的表情,明顯緊繃許多,念得也不順暢(但再怎麼差還是比我好就是了)。但請放心,她之後在跟老師頂嘴時說的比播報記者還流暢。
我還在猶豫該跟著固定的學生還是觀察固定的課堂反應。這點必須仔細考慮,由於我的觀察重點是在教師與學生的互動,及學生對於「特殊教育安排」的適應與接受程 度。若是固定跟著學生,可以深入瞭解學生對於不同課程及不同教師的反應。若是固定跟著課程,則可以觀察到全部學生對於該課程及該老師的互動,以及老師在課 程與教學上的調整。或許我可以設定在一個月跟老師,一個月跟學生的步驟來涵蓋我以上的幾個不同的假設。
第二堂數學課,相同的學生面對男老師Kerkouche,可以很明顯的看出學生的表現差異。以Laid為例,原本在法文課還能對老師的要求做出回應,在數學課時幾乎是安靜無聲,一開始忙著整理自己桌上一疊講義,後來幾次拿出手機都被老師制止,最後下課時間未到,他老兄就收好講義放進櫃子,老師只好以「毫無學習動機」為由請他出去。而Katia則更嚴重,她花了很多時間和老師作對:對老師的問題亂答,搬椅子蹺腿,打斷老師的問話,最後在老師制止她時,她反而制止老師繼續煩她,連髒話都直接出口了。相對之下,Rafik則有很穩定的表現,他雖然在法文課遲到了將近30分鐘,但在數學課進行時,他是唯一可以持續對老師的問題做出回應的學生,而K也似乎曉得Rafik對數學較有興趣,因此也常找機會讓他回答問題。
第一次的接觸雖然僅有短短2小時不到,但很明顯的,這觀察的過程比在高中所參與的困難許多。下課時間,學生當然好奇我這號人物怎麼會出現在這裡。可憐的台灣欉爾小國,學生還是把她跟泰 國搞混,即使我簡單的解釋,他們馬上「喔~」的一聲表示瞭解了。但是幾分鐘過後,竟然又有人問我會不會打「泰拳」!即便情況如此「混亂」,但我還是很高興有這個機會能參與這樣的教學,因為對照二地對於中輟生問題的情形,其實雖然東西方文化差異如此巨大,但是對於「教育」的仍有許多相通之處。譬如看到秀才國中陳老師對於中輟生的反思,對於當教育變成一種「祈求」的過程時,我不禁聯想,在國中階段對於無心向學的學生,僅僅只是六個月的「個別教育」,真的是一種「祈求」他們唸書的過程,而不是啟發他們對「求知」的興趣。
事實上,中繼機構的教學型態與內容無法制式化規定,最大的原因在於學生的異質性非常高。不同的區域有不同的「地區文化」,學生的態度及想法也有所差異。因此,除了適性教學之外,還要因地至宜。
其次,教師的影響也是中輟機構是否能順利推行的一項重要因素。以我第二年在另一所中繼機構的觀察為例。二位主要老師都是初任教師(第一年任教),而英文科任教師是即將屆退的「老」師,她的課幾乎沒有一次例外:師生衝突。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