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這個禮拜是第二次上課,由於我上周日才回巴黎,所以沒趕上他們第一次上課。
回顧上週一的課程,Philippe和Nelly帶領學生前往Palais Royal參觀有名的圓柱新藝術,從課堂上播放的照片來看,他們在那裡觀察、思考、活動,享受難得的課外教學。學生或坐或站,甚至趴在圓柱上記錄心得。當然,也有學生幹些蠢事,例如翻筋斗,發呆等等。

這週的課程進行流程如下:
1. 觀賞照片→描述→運用精確的字眼來形容。
學生在觀賞照片後,分別回答老師所提的問題:『看到了什麼?』,『圓柱代表什麼?』等等。並要求學生在大略描述後,更進一步的以更加精確的字眼來形容所觀察的事物。

2. 『觀察的角度』→整體?或是單獨的個體?
圓柱在整個Palais Royal所造成的印象為何?
它們是否顯得格格不入?還是很適當的融入原本的建築風格之中?

3. 下標題→依照個人對整體的觀察來給予場景一個標題。
學生分別對眼中所見的事物、腦海中所連顯得事物進行歸納。
Ex. La cour de colonnes (par philippe), Le contraste culturel (par Emmeil)
很明顯的,Le contraste culturel很恰當的切入了主題。課堂進入第二階段。

4. 從文章中更進一步了解此主題
老師分發二篇文章給學生,一是『1986. Polémique autour d’une commande publique : Les colonnes de Buren』;一是『Interview de Daniel Buren』
老師們把重心擺在第一篇文章中,內容大意是記敘當初要在Palais Royal新增現代藝術所引起的『論戰』。由當時的文化部長Jack Lang所批示的計畫,立即引發法國人的撻伐:現代藝術是否能與文化遺產並存?各報紙雜誌的紛紛撰文,有的響應,有的大加譴責!甚至當廣場圍起來準備施工時,其圍牆上被寫上密密麻麻的文字與圖畫。
回到學生,他們怎麼看此『Polémique』?如果他們身處當時,會提出什麼樣的見解?
而在大巴黎,類似的設計不僅此例,日後更有名的譬如羅浮宮前的金字塔。

後記:
此項課程在於訓練學生『批判思考』的能力。
當學生面對一樣普世價值時,該如何提出屬於自己的看法?
例如『何謂美醜?』這個最普遍的問題。

課堂觀察:
Philippe和Nelly的合作一向愉快,當老師們很努力的提出各種誘導學生思考的方式時,學生們或多或少都能跟上腳步。但仍有部份的學生參與程度較低。僅能以單字詞回應老師的詢問。換句話說,學生對於主題並沒有太多的想法,或是沒有太多的『興趣』?大多時候是『被動』的回答老師的問題,而較少有『主動的』提出自己的觀點。如何更加誘發學生的參與?我覺得主題雖然明確且很有討論的空間,但是誘導的過程仍顯得太『學術化』。正如發給學生的文章中評論現代藝術時出現的文句『trop moderne et hautement intellectuel』(太新潮且知識層面非常高)。用負面的說法,這不是一般人能夠理解此藝術所表達的真正意涵。投射到課堂中,老師的議題雖然知識性充足,但學生的『同理性』似乎明顯的缺乏。如果能把議題『轉化』到生活之中,例如,爸爸有一天突然帶了個大又笨重的鐵架擺在門口,說它是新的藝術!你能接受嗎?
亦或把RAP和古典樂結合,你能接受嗎?(這在現代已經越來越多這樣的例子)
傳統與現代文化的衝擊~相信透過貼近學生的生活,更能引發他們的『主動思考』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hrek 的頭像
    shrek

    返航地球,做個幸福的地球人也不錯

    shre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